当前位置: 首页 > 要闻 > 详情信息
老巴县历史名人丨早期共产党员周钦岳的故事
  • 看巴南
  • 2024-11-20

“五四运动”前后,中国青年受工读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,为寻求救国真理而兴起的赴法留学活动。在国外的学习生活培养了青年的开放眼光、国际视野和博大胸怀,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学习马克思主义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,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、投身祖国建设、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中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

周钦岳(巴县人),正是留法勤工俭学的优秀代表。 

 

一、追求真理,探索救国之路

 

 1979年10月周钦岳撰文《深切怀念我的老友陈毅同志》回忆留法勤工俭学经历。(巴南区档案馆藏)


周钦岳14岁时进入巴县中学就读,毕业后到上海,考入浦东中学插班补习,1918年夏被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录取,在学校里接触新文化新思想,在学习的同时注重了解国际时事,关心国家大事,开始受到进步思想影响。


1919年5月,周钦岳参加“五·四”运动游行示威,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救国热情。当时正值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,周钦岳为探索救国之路,加入北京留法预备学校,学习法语并接受劳动技能训练,为留法勤工俭学做准备。


1921年2月巴黎华法教育会出具周钦岳等38人留法勤工俭学的证明。(巴南区档案馆藏)


1919年10月,周钦岳远渡重洋来到法国,先是在一家木工厂找到一个电锯锯木的工作(巴县人周贡植也在该厂),后来又到一家大钢铁厂做轧钢工。


在法国期间,周钦岳阅读了法国共产党创办的《人道报》和《共产党人周刊》等刊物,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。


1921年初,赵世炎、李立三、周钦岳等人在巴黎成立劳动学会,主张把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坚持到底。同时,比较重视工人运动的周钦岳利用工余时间,前往华工居住的工棚,与华工交流生活工作情况、谈论国内外时事、帮助他们写信,深受华工们的欢迎和信任。


同年9月,周钦岳与赵世炎、陈毅等125人组成“入校先发队”,进驻里昂中法大学开展斗争、反抗迫害,法国政府出动军警强行驱逐,陈毅、周钦岳、黎纯一等104人被迫归国(其中四川籍学生34人)。


 《留法勤工俭学生被迫归国后宣言书》(巴南区档案馆藏)


1922年1月29日,四川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代表陈毅、周钦岳等由上海到达重庆。


2月,陈毅、黎纯一等起草并发表《留法勤工俭学生被迫归国后宣言书》,揭露留法爱国学生因反对北洋政府出卖川、滇、粤、桂四省路矿权等卖国罪行,而横遭中法官方共同迫害的事实真相,呼吁社会各界支持爱国学生行动。

     

二、投身《新蜀报》,致力于宣传进步思想


 1944年3月《新蜀报》(巴南区档案馆藏)


1922年2月,陈毅告诉周钦岳,自己投稿《新蜀报》被登载,并劝他也参与投稿,于是周钦岳投了几次稿,《新蜀报》均予刊载。


同年5月,《新蜀报》社长沈与白在重庆上半城“陶乐春”餐厅宴请陈毅和周钦岳,并拿出聘书,聘请陈毅和周钦岳为《新蜀报》主笔。由此,周钦岳开始了在《新蜀报》的工作。同年秋,社长兼总编辑沈与白前往北京,遂将总编辑一职交给周钦岳。


周钦岳担任总编辑后,着手对《新蜀报》进行整顿和改革。首先,他一改过去节假日休刊的惯例,坚持每日出版,每逢重大纪念日,除发表社论外,还出专刊,使报纸格外新颖醒目,比如1923年出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纪念专刊,呼吁提高工人阶级社会地位。其次,缩小报社编制,紧缩开支,充实内容,积极宣传进步思想,使报纸有生气,更吸引读者。


1923年初,萧楚女作为共产党特派员来到四川开展工作,经友人介绍到《新蜀报》担任主笔。他充分利用《新蜀报》这一阵地,写文章宣传反帝反封建,还比较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。


在周钦岳、萧楚女、陈毅、漆南薰等人共同努力下,《新蜀报》成为重庆宣传新思想、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。


周钦岳进一步认识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和任务,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,在刘成辉介绍下,于1925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

1927年重庆“三·三一”惨案后,周钦岳离开《新蜀报》, 投入北伐洪流,辗转上海、日本,直到1935年秋,经新蜀报社社长袁承武专函催促,才又回到《新蜀报》担任总经理。


周钦岳回到报社,首先革新人事,解聘了一些水平低不能办事的人员,延揽了漆鲁鱼、萨空了、高天等进步知识分子。其次改进设备,亲自去上海买回一部卷筒印刷机,改良印刷工艺,成为重庆第一家使用卷筒机印刷的报纸。此外积极筹款,获得胡子昂、吴受彤等支持,保障了报社的日常运行。 


抗战期间,《新蜀报》坚决拥护、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。周钦岳自拟十个字:“抗战在胜利,胜利在团结”,并刻为木刻,在抗战两周年时刊登在《新蜀报》上。


毛泽东同志在陕西延安会见《新蜀报》记者,并为《新蜀报》题写条幅,大意为“发扬民气,建设新四川,造成抗日战争的有力根据地”。


《新蜀报》在周钦岳带领下,报纸办得很好,有生气、有影响,他坚信,跟着共产党走,才会有前途。


1945年6月,国民党军统派人接管了报社,从此《新蜀报》落入国民党特务之手。周钦岳不畏强暴,以部分旧人员擅自霸占产权为由,诉诸法律,结果败诉。


于是,周钦岳愤然离职去了香港,与李济深、夏衍等一起,投入反卖国、反内战、反独裁的运动。


三、积极配合,为《新华日报》运行提供帮助


 重庆《新华日报》总馆旧址


1938年春,周钦岳来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拜访了周恩来,周恩来对他说“当前军事形势不好,汉口不能保,《新华日报》社要迁重庆,你是重庆人,又再办《新蜀报》,要多帮助。”他受此嘱托,返渝后积极为《新华日报》迁渝作物资准备,为其尽快恢复出版发行创造有利条件。


1938年底,周恩来抵渝后,周钦岳接待周恩来、董必武、叶剑英、邓颖超等同志,并代为联系《新民报》创始人陈铭德等新闻界人士,进一步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。


1939年,国民党处处为难《新华日报》,致使其物资奇缺,陷入困境,周钦岳积极协调物资,曾先后转让三部对开平版印刷机给《新华日报》;有时国民党故意对《新华日报》停电,《新蜀报》印刷厂就代为印刷,积极为《新华日报》提供帮助和支持。


1950年《东北日报》周钦岳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的报道。(巴南区档案馆藏)


1949年5月,周钦岳应邀到达北京,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,并受到周恩来接见。随后,他还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礼,登上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。
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周钦岳回到家乡,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。抗美援朝时期,他担任慰问团西南副总团长,正逢上甘岭鏖战时,赴前线开展慰问志愿军活动。后来,历任周钦岳重庆市文化局局长、重庆市副市长、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四川省政协副主席,连续当选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

  

作者:胡棣、向立林

巴南区档案馆(区地方志编纂中心)



参考文献:

1. 《重庆党史人物(第一集)》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重庆出版社 1987年

2.《巴县历史人物《第一辑》》巴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1988年

3.《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简史》张洪祥 王永祥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

4.《深切怀念我的老友陈毅同志》周钦岳 1979年

5.《周钦岳与〈新蜀报〉》肖鸣锵《新闻与传播研究》1987年第4期

6.《巴县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汇编》 重庆市巴南区档案局 重庆市巴南区档案馆 2021年

7.《追寻民盟人创办的〈新蜀报〉》胡雁冰《人民政协报》2024年8月


  • 重庆市巴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
  • 重庆市巴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
  • ©2021-2023 版权所有 © 巴南文明网 渝ICP备2021006742号-1 All Rights Reserved.
关注我们
    • 巴南文明网
      微信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