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要闻 > 详情信息
二圣镇这朵“花”,价值2.1亿元
  • 重庆日报
  • 2024-03-21

▲春分时节,巴南二圣镇云林天乡景区游人如织。通讯员 彭怡 李攀 摄

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

春分时节,巴南二圣镇万亩梨园进入盛花期,漫山遍野的梨花犹如白雪点缀枝头,吸引无数游人徜徉花海。

梨花盛开,二圣镇一年一度的梨花节也正式启动。梨花节,是二圣镇每年众多赏花节中的第一个。

“梨花节、油菜花节、绣球花节……在二圣镇,一年四季都有花可赏。”二圣镇党委书记刘俊军介绍,2023年,二圣镇的这朵“花”为全镇带来102万旅游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达2.1亿元。

10余天盛花期,旅游综合收入超百万元

二圣镇距中心城区约50公里,万亩梨园就建在天坪山山顶地势平坦处。

二圣镇种梨的历史已有五十余年,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梨树。可长久以来,村民们只关心每年7月梨子是否丰收、是否能卖个好价钱,却对漫山遍野梨花造就的美景习以为常。

17年前的春天,一名摄影师无意中拍摄的二圣镇梨花美景意外走红。人们这才发现,美丽的梨花不仅能结出爽脆可口的梨果,也能结出“赏花旅游果”。

“当时的二圣镇党委政府初步意识到要发展赏花经济,但限于当时的地理位置和交通、食宿等基础条件,慕名而来的游客寥寥无几。”刘俊军介绍,近年来,随着二圣镇各项基础条件不断改善,到二圣镇赏花、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,“特别是梨花、油菜花、绣球花等赏花季,各村都是游人如织、车水马龙。”

▲春分时节,巴南二圣镇万亩梨园梨花盛开。通讯员 彭怡 李攀 摄

去年梨花节,短短10余天的盛花期里,超过30万人次的游客涌入二圣镇,带来的旅游综合收入超过百万元。

“从目前的情况看,今年的游客数量将远超去年。”梨园里,梨花落英缤纷,看着众多在花海中拍照打卡的游客,二圣镇宣传统战委员辜婕脸上绽放着笑容,“人、车都非常多,所有镇村干部齐上阵,疏导交通、导游解说、指引方向……”

四季有花赏,促进农文旅体融合发展

梨花带来的好风景带来了“好钱景”,从中尝到甜头的二圣镇以梨花为引领,整合周边生态资源,布局“四季有花赏”旅游骨架,着力通过打造城市后花园,推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。

云林天乡景区便应运而生。

“这里最初是苗圃基地,看到梨花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后,我们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对接,以赏花经济为基础,打造了云林天乡景区。”云林天乡负责人梁荣介绍,最开始景区利用原有的苗圃和水塘周边空地种植了油菜花,“没想到,当年油菜花季就吸引了近10万人次的游客。”

以此为基础,云林天乡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、提档升级,已逐步建成集研学营地、亲子乐园、特色民宿群落、青少年户外运动拓展、园艺养生等于一体的田园养生旅游休闲度假景区,并已成功申报国家AAAA级景区,每年游客超60万人次。

如火如荼的“花经济”也吸引了亲子研学、低空滑翔、自行车赛等农文旅体融合产业入驻二圣镇。

“2023年,我们引进了11个项目,计划投资金额达3.8亿元。”刘俊军介绍,为实现已有产业多元化、良性发展,二圣镇还主动牵线搭桥,促成重庆茶业集团与浙江大学产学研合作。目前,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教学研究基地已落户重茶集团,双方共同研发的首款新产品——定心茶爽含片已成功面市。

▲春分时节,巴南二圣镇万亩梨园梨花盛开,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赏花。通讯员 彭怡 李攀 摄

花经济辐射周边,带动村民增收致富

花经济不仅吸引众多产业落户布局二圣镇,也让二圣镇众多村民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

集体村村民余明兰家的梨园,从最初的3亩发展到了如今的30亩。“来的游客多了,经常被游客问哪里能吃饭住宿,就想着把自家房子装修出来开个农家乐。”余明兰告诉记者,农家乐已开了10年,每年能带来30余万元收入。

如今,二圣镇通过农房改造,打造了27家农家乐,其中星级农家乐9家,形成了有规模、有特色,管理规范的农家乐产业链。

利用农房改造的,不仅有农家乐,还有独具特色的民宿。花镜院子就是利用村民榫卯结构的房屋改造而成的特色民宿。

“花镜院子的名字就来源于二圣镇一年四季花景不断。”花镜院子负责人何敏说,小院一年四季隐于花海,景色别致,2023年还被评为全国甲级旅游民宿。

“下一步,我们将坚持文旅产业多元发展,围绕巴县老院子、美丽乡村两大品牌,持续优化人居环境,创新农耕体验、乡村夜市等沉浸式、互动式项目,加快白象山—天坪山旅游环线建设,形成多点开花、点线连通、带面连片旅游格局。”刘俊军介绍,二圣镇将进一步做好“旅游+”融合文章,逐步形成“既是景区,又是产区”“边看风景,边买特产”的文旅融合新格局。


  • 重庆市巴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
  • 重庆市巴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
  • ©2021-2023 版权所有 © 巴南文明网 渝ICP备2021006742号-1 All Rights Reserved.
关注我们
    • 巴南文明网
      微信二维码